\

通辽市第一次全国可移动文物普查

发布时间: 2019-04-23 08:59:50

来源:通辽博物馆文保信息中心

       第一次全国可移动文物普查是国务院继第三次全国不可移动文物普查之后在文化遗产领域开展的又一重大国情国力资源调查,是一项旨在全面掌握我国文化遗产资源、建设文化强国的战略工程,也是加强文物保护管理、推进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基础性工作。可移动文物普查是通过国家统一组织、由专业部门采用现代信息手段集中调查统计的方式,对可移动文物进行调查、认定和登记,掌握可移动文物现状等基本信息,为科学制定保护政策和规划提供依据。开展可移动文物普查,将有利于掌握和科学评价我国文物资源情况和价值,健全文物登录备案机制和文物保护体系,加大文物保护力度、扩大保护范围,保障文物安全,并将进一步促进文物资源整合利用,丰富公共文化服务内容,有效发挥文物在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总体布局中的积极作用。

第一次全国可移动文物普查从2012年10月开始,2016年12月结束,普查的标准时点是2013年12月31日。普查分为工作准备、普查实施和验收汇总三个阶段。本次普查的任务范围是我国境内(不包括港澳台地区)各级国家机关、事业单位、国有企业和国有控股企业、中国人民解放军和武警部队等各类国有单位法人所收藏保管的可移动文物,包括普查前已经认定和在普查中新认定的国有可移动文物。

根据《国务院关于开展第一次全国可移动文物普查的通知》、《内蒙古自治区人民政府关于在全区开展第一次全国可移动文物普查的通知》文件精神,2013年7月,通辽市人民政办公厅召开全市第一次全国可移动文物普查电视电话会议,组建了由通辽市副市长及市委宣传部、财政局、文化局、民政局等多家单位的分管领导为成员的通辽市第一次全国可移动文物普查工作领导小组及其办公室,同时,市普查领导小组印发了《通辽市第一次全国可移动文物普查实施方案》、《通辽市第一次全国可移动文物普查宣传方案》和《通辽市第一次全国可移动文物普查工作时间表、任务书、责任人一览表》,对普查工作的整体实施进行了具体部署,对普查的阶段工作进行了任务分解和责任明确。这次会议的召开,标志着通辽地区的全国第一次可移动文物普查正式启动。通辽市可移动文物普查领导小组下设文物普查办公室、项目部,办公室设在通辽市文化新闻出版广电局,项目部设在通辽市博物馆,主要负责接下来几年的普查工作,同时各旗县、区也相应成立了普查领导办公室和项目部。

通辽市可移动文物普查已于2016年6月31日前全部完成数据登录工作,数据报送进度为100%,全面完成了普查数据信息采集和上报工作;并于2016年7月10日通过市级专家数据审核;2016年8月5日通过自治区级普查办数据审核。2016年9月5日到北京国家文物局数据中心完成数据转换工作并报送国家数据中心。经过全市上下普查人员几年的辛勤工作,这次普查不仅对文博系统内文物进行了全面普查登记,而且对分散在国家机关、国有企业及国有控股企业、文博系统外事业单位的文物有了全面、详实地了解掌握。  文物是人类的物化成果,承载着一座城市的发展历史,是一座城市文化内涵的真实展现,是城市发展的核心资源。以举办展览、出版著作、召开研讨会等形式,深入挖掘蕴含的文化内涵和信息,改善人民群众物质文化生活,让人民群众在共享普查成果上“各得其利”,保障人民群众的基本文化权益,更好地惠及民众、普及民生。通过普查成果转化,保持浓厚的文化环境、创造美丽的宜居环境,为推进文化建设,打造文化强市,提高文化软实力奠定基础。经过全市上下普查人员几年的辛勤工作,通过这次普查不仅对文博系统内文物进行了全面普查登记,而且对分散在国家机关、国有企业及国有控股企业、文博系统外事业单位的文物有了全面、详实地了解掌握。  文物是人类的物化成果,承载着一座城市的发展历史,是一座城市文化内涵的真实展现,是城市发展的核心资源。以举办展览、出版著作、召开研讨会等形式,深入挖掘蕴含的文化内涵和信息,改善人民群众物质文化生活,让人民群众在共享普查成果上“各得其利”,保障人民群众的基本文化权益,更好地惠及民众、普及民生。通过普查成果转化,保持浓厚的文化环境、创造美丽的宜居环境,为推进文化建设,打造文化强市,提高文化软实力奠定基础。

上一篇:没有了

下一篇:没有了